项目 招商 商城 分享 旅游 公众 培训 企业 提示 美村 林业 蔬菜 水果 渔业 政策 经验 资讯 养殖 种植 农资 电商 直销 行情 会展 供售 求购 情感 风采 招聘 观点 广告

  炎炎夏日,记者走进汪清县汪清镇东明村,放眼望去,一条整洁的柏油路直通到村庄的尽头,家家户户都是新房,沿路院墙上的朝鲜族宣传画让人耳目一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新建成的文化广场宽敞大气,孩子们在广场上嬉笑追闹,微风袭来,整个村庄满是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以前做梦也想不到能有现在的好生活,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有好房子住,有稳定的收入。”谈起村里的变化,75岁的老党员牟永刚深有感触。牟永刚是土生土长的东明村人,平时和他一起生活的是两个侄子。“因患有二级智力残疾,导致两个侄子的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欠缺。”牟永刚告诉记者,他哥哥走的早,把当时只有十几岁的两个孩子托付给了他,30多年来,他独自一人靠种地来维持家里的生计,并照顾两个侄子。“我是他们唯一的亲人了,要是我不养他们,那他们只能坐在家里等死。”牟永刚说。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沉重的生活压力也让牟永刚越发力不从心。2017年,汪清县委政法委与东明村结对帮扶,在走访中了解到牟永刚家的情况后,将牟永刚一家3口列为贫困户,这让牟永刚一家的生活有了保障。

  走进牟永刚的新家,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配备齐全,家里也打理得干干净净,屋前种菜,屋后养花,生活舒适又惬意。“赶上好时候啦!”生活越来越好,两个侄子的病情日趋平稳,牟永刚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牟永刚一家的变化只是东明村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行动中,汪清县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与该村两委努力强化党建引领,登门入户走访,摸实情,听群众说真话、实话,甚至是气话、恼话。在全面了解东明村情况后,帮扶单位积极实施产业带动,有效实施结对帮扶计划,精准落实帮扶政策。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要带领村民脱贫,得先改变村民的居住环境。东明村主抓村道路硬化、饮水工程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村民出行难、饮水难等生活生产问题,村民幸福感日益增强。

  “年年修,年年坏。”这曾是东明村自来水管网的真实写照。东明村的自来水管道经过嘎呀河,每年汛期,都会损坏。尤其是2017年水灾之后,该村自来水管网全部被冲毁。为解决当地百姓长久以来的吃水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同村干部商议解决措施,并向帮扶单位汇报,在东明村后山重新规划选择一块水源地,组织县委政法委全体男同志到贫困户家中帮助进行自来水管的壕沟挖掘、管线铺设及水源地清挖工作。

  2018年,该村投资30余万元建设了东明村两个自然屯的安全饮水工程。2019年,在原有水源地的基础上,投资137.26万元农村饮水巩固工程,修建蓄水池,并加盖泵房、安装消毒设备。至此,影响全村百姓多年的吃水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拧开水龙头,一股清流流出。村民李秀莲一边洗菜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过去我们都是挑水喝,费时又费力,水质还不好,自从建了新的水源地之后,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村民吴千今家2019年进行了D级危房改造。“以前家里住的是老一辈留下的土坯房,由于年代久远,变成了危房,幸好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住上了新房子。”截至目前,东明村38户贫困户危房已全部改造完成,全部达到安全住房标准。

  村容村貌好了,驻村工作队又关心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东明村是朝鲜族村,制作朝鲜族传统食品大酱的村民很多,且技法独特、口味纯正,很受市场欢迎。驻村工作队队长程雪峰告诉记者,村里的酱厂也有多年历史,以前是个小作坊,产量非常有限。

  为打响大酱品牌,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2018年,该村投入宁波帮扶资金59万元,建立汪清县东明村民俗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新建580平方米发酵室和蒸煮间,购置10余套灌装机、电煮锅等先进设备。

  走进东明村民俗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酱块晾晒大棚,一股浓郁的酱香味扑鼻而来。公司总经理许山玉告诉记者,制作大酱选用的都是品质上好的黄豆,经过蒸煮、揉捏后,团成直径大约10厘米的酱块,再用纱网装好,悬挂在晾晒大棚内。等到发酵完成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生产了。

  记者在大酱发酵室看到,近50个半人高的灌装桶整齐地排列其中。这些都是已经发酵完成的大酱,1.5万多公斤,只需加工装袋后即可销售。目前,公司每年可生产优质大酱等产品10万公斤,销售额达100万元。许山玉说,两年来,通过项目发展,不仅解决了该村贫困户就业问题,每年还可上缴利润3.54万元。“我们聘用贫困户来厂里工作,工作半天有50元工资,采取轮休制度,前来打工的贫困户每月能增加500多元收入。”

  “我们村的发展定位,就是要打造民俗食品产业,打响东明村品牌。”程雪峰告诉记者,如今,公司已逐渐步入正轨,已完成商标注册、SC食品生产许可,等待产品包装设计完成后,将会进入大型商超,并将逐步走向全国。

  东明村的变化不仅仅停留在产业发展上。张志才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有二级精神残疾,无法从事一般劳作。为了让张志才尽快摆脱贫困,村里为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因为患病,我无法出去找工作,村里让我从事维护环境卫生的工作,每年可增加收入4000元。”张志才高兴地说。

  据了解,东明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户47人。为了让贫困户有固定收入,该村根据贫困户的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和就业需求,合理设立保洁员、护林员等扶贫公益性岗位,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劳动过上了好日子。

  这个嘎呀河畔的小村庄,正告别贫困的过去,一切的美好都在持续生长